关闭广告
关闭广告
关闭广告
感谢广告商的支持帮助我们维持运营
请点击广告后继续浏览(24 小时内不再出现)

《明末烟云》

成人小说

《小黄书》手机APP下载
明末烟云
作者:shitou
第五章 庭死明崩
文字大小
文字大小
文字大小
文字大小

崇祯十六年(一六四三年),八月。

潼关,北风。

孙传庭头戴铁盔,身穿布面甲矮革靴,披着披风站在潼关城楼上,城关下整整齐齐的阵列着大明十万大军。

总兵白广恩、高杰、牛成虎等将站在孙传庭的背影之后,一起神情凝重的俯视潼关前的十万大明将士,这是大明松锦大战被清军大败后,大明最后一只最精锐的军队了。

凉凉北风吹起,众将士铁盔上的盔缨和身后的披风随风舞动,然而北风风向不定,盔缨和披风飘动的方向应势地忽左忽右。

由于火器开始盛行,元代末期开始使用棉布做表里内村贴甲片的布面甲。明代也采用这种甲衣,只是用蒙古式的侧襟改成对襟,并增加了脚裙的装置。火枪时代的到来,让很多传统的铠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,取而代之的是锁子甲和布面甲广泛使用。

而大明寒冷的北方还有一种更厚重的棉甲,由于棉甲长大而具有防寒性,很适合北方士兵使用。又于厚实的布料中密嵌铁甲片,对于冷兵器乃至火器类,均有很高的防护作用。

孙传庭眼见着这支训练不足粮饷短缺的新秦军,想起了大明的三大军,那已随风而去为大明捐躯的英灵们。如果三大军俱在,何患闯贼和鞑靼啊。

第一的是关宁铁骑。是明朝唯一一只能够满清相抗衡的骑兵部队但是制作昂贵成本太高。崇祯元年三月前后,有约十万众蒙古部落归顺明廷,辽镇将领即从中招募大批精壮善战之夷人充做家丁,时锦州总兵祖大寿更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,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,成为了祖大寿直属指挥的一直精锐军队。

而且这只部队的指挥权一直掌握在辽东祖大寿家族军阀手中,连崇祯都不能随便指挥。吴三桂其父为吴襄,与祖大寿是姻亲关系,也属于祖大寿军事家族内的一员。(看精彩成人小说上《小黄书》:https://xchina.site)

而相传的关宁铁骑为孙承宗所创建,实为不实。根据熹宗实录,天启六年袁崇焕上书辽镇军编制,依然沿用孙承宗所额定的编制,并没有关宁铁骑。关宁铁骑也并非袁崇焕所编练,袁崇焕被任命蓟辽督师是崇祯元年四月,七月入都见皇帝,后面一直忙着平兵变,策划杀毛文龙,然后就是己巳之变被捕下狱。短短一年多时间并未来得及对关宁军做出变动。

第二的是秦军。以陕西榆林人为主组建的步兵,孙传庭创建的明朝最强的步兵军团,与李自成农民军多次交战的主力部队,但是由于常年作战兵员没有得到加强。孙传庭自一六三六年秋开始参与镇压明末农民起义,至一六三八年夏,明军大小十余战,胜多败少,其中有三次是歼灭了农民军主力部队,包括高迎祥部、马尽忠马光玉部、李自成部,战果辉煌。之后下狱三年,一六四二年春开始又主持陕西军务。

第三的是天雄军。卢象升的军队,以亲戚关系为基础,团结紧密。由于都是老乡、朋友、兄弟、家人等等,往往一个人战死,就可以激发大部分人的愤怒,所以战斗精神极强,一旦遇上敌人,就紧紧咬住打到底。卢象升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,与士兵同甘共苦,以是得将士心,战辄有功。崇祯十二年(一六三九年),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,杨嗣昌、高起潜左右掣肘、拥兵不救,终因炮尽矢绝,援绝战死、战死疆场。直到杨嗣昌剿张献忠失败自杀后,朝廷才追赠太子太师、兵部尚书,南明福王时追谥“忠烈”,清朝追谥“忠肃”。卢家抗清殉难的有百余人,可谓满门尽忠、至死不渝。

孙传庭神情凝重双手按在潼关城楼墙头上,表情惆帐,噙着眼光。总兵白广恩、高杰、牛成虎等将林立在孙传庭督师身后,静静的看着他,等待他的命令。

眼前的这支秦军,已经不是当年那支三次歼灭农民军的秦军了。松锦大战前,农民军已经三次大部被歼灭,崇祯自以为农民军就此烟消云散不复崛起了,然而崇祯却不知道星星之火任可以燎原的道理。

崇祯竟然把孙传庭原来的十万余秦军,全部抽调去辽东平叛。孙传庭当时极力反对崇祯这一决策,力主攘外必先安内,崇祯帝见孙传庭违逆自己大怒,即刻将孙传庭打入大狱。

结果明军又在松锦大战中全军覆没了,孙传庭在狱中闻此消息,悲痛不已。

既是心痛大明遭此重大战败,也是痛心自己幸苦培养出来的十万余秦军将士。孙传庭回想当年,自己率领秦军东征西讨,多次剿灭农民军,活捉首领高迎祥的一幕幕画面。如今这支队伍竟然在他人的手里,被清军轻而易举的消灭了。孙传庭在狱中悲痛欲绝,数次哭昏过去。

孙传庭第二次复出陕西之时,手里只有几千老弱病残了,又缺少粮饷和训练。

孙传庭接手的是一个比崇祯接手更烂的摊子,但是孙传庭没有抱怨,依然效忠大明,忠心崇祯帝。一到任上立刻兢兢业业的考察现况,经营陕西。

崇祯十二年(一六三九年)卢象升被左右掣肘,天雄军被清军消灭了。

崇祯十五年(一六四二年)洪承畴补充吸收了十万余精锐秦军的混合军团,最后也是因为受明兵部尚书陈新甲和监军太监的左右掣肘,也于松锦大战之中全军覆没,洪承畴被俘最后降清了。

致使“九塞之精锐,中国之粮刍,尽付一掷,竟莫能续御,而庙社以墟矣!”

京师大震,崇祯幸苦培养的抗清边军付之一炬。大明这么多年的经营,花了朝廷那么多的钱与人力物力,就这么没了。

从此,明朝山海关外,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,关宁锦防线彻底被鞑靼摧毁。

在此次战役中,虽然明军由于上层指挥的失误而遭遇惨败,但广大明军将士“视死如归,鲜有乞降者。拥荷其将,立于海中,伸臂冀蔽,俾不中箭,不失敬礼,死而后已”,蹈海死者以数万计,展现出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。

至此,明朝北方已无能战之兵。崇祯无可奈何只好从大牢里提出孙传庭,叫他回陕西对付他在牢里三年间,再次崛起的李自成大军。因为朝廷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可用之将了,只除了一个不被重视叫做周遇吉的将军。

崇祯命孙传庭兼督河南、四川军务,不久又封他为兵部尚书,改称督师。加督山西、湖广、贵州及江南、北军务,并赐予尚方宝剑。而山海关和宁远只能降职留用苟活下来的吴三桂,和他率领的四万余关宁残军固守。

这一切的关键成败点,不在于天灾人祸,都在于崇祯的错误调遣和监军催战。

因志高才浅而一次次错误调遣大军,因疑心重重而一次次让太监监军和让统帅们互相掣肘。以为可以通过互相掣肘可以达到一种权利的平衡,殊不知这样却把大明推入了火坑当中。

崇祯的一个重要特点,就是性情刚烈、多疑猜忌,无论是内外臣工,很少能得到他持之以恒的信任。

孙传庭回到陕西后,再次发扬了擅长的自力更生,积蓄力量的本事,不断扩充自己的军力和粮饷。开荒种田,休养生息,宣传忠君爱国。

经过几个月的休整,民心渐稳、小有积蓄,崇祯又一连数次来催战。

孙传庭只好带着新募训练不足的士兵出征,于柿园之役先胜后败于李自成的农民军。本来此役孙传庭再次大胜农民军,已经击溃了农民军,然而天时再次与大明为难。天降大雨,官军又饿又冷,没能继续扩大战果。在官军打扫战利品之际,李自成军狡猾勇敢的率领主力杀了个回马枪,官军准备不足、抵挡不住,兵败如山倒。

孙传庭慌忙的率残兵败将狂奔回陕西。此战因为孙传庭率领的是新兵,训练不足、经验更不足。突然看见刚才溃败的李自成又杀了回来,被吓得惊慌失措,心理防线就被击破了。如果是老秦军将士,凉李自成未必有胆量敢冒险再杀回来。

先不说李自成敢不敢杀回来,或许之前就被老秦军将士把农民军歼灭了。

秦军此战原为长途奔袭,试图以战养战,粮草供应不上,士兵们不得不采集没有成熟的青柿充饥,因此河南人将此战称为柿园之役。

此战再次证明,没有经过足够训练的士兵是不能打仗的。没有充足的粮饷也是不可以打仗的,将士心理素质不过硬更是不能打仗的。遇着顺风战可赢,一旦逆风战便心理崩溃、兵败如山倒。如果此时换成是训练十足卢象升的天雄军,或者是三年前那支三次参与歼灭农民军的老秦军,李自成已经再次被灭,或者又跑回商洛山了。

当年,李自成与高迎祥、张献忠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。掘明皇室的祖坟,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,杀宦官数十人,斩中都守将朱国相。因争夺凤阳皇宫的俘虏小太监和鼓吹乐器,李自成与张献忠结怨,李自成分军西走甘肃,从此和张献忠分道扬镳。这或许是一件好事,也是一件坏事。

孙传庭自柿园之役败归陕西后,到处开荒种田、招兵买马、发展生产、置办武器,经过大半年的努力,陕西官军实力又有显着增长。这不得不说孙传庭不管是治军还是经营地方都是一把好手。

但是急不可耐的崇祯,又再一次次的催战了。或许是因为田贵妃于七月病亡,崇祯悲痛欲绝之后想要一种发泄吧。而此时,清军随时会攻破宁远和山海关吴三桂那四万余残军,从而进攻京师。

给崇祯转圜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了,崇祯内心里虽然气恼自己之前一系列的错误行为,但是自己是皇帝怎能认错呢?于是领军的统帅们全部都得背黑锅,就像袁崇焕那般一样。

崇祯只好少有地厚着脸皮,不断催战孙传庭,因为眼下崇祯只能依靠的只有孙传庭了。崇祯期望孙传庭快速的再次歼灭李自成,然后挥军宁远或山海关抵御清军了。

此时崇祯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孙传庭和他的新秦军身上,大明存亡这个巨大的担子沉重的压在了孙传庭的背上。孙传庭感觉自己要同时面对鞑靼和闯贼的夹功,而倍感压力、寝食难安。

此时,不论是崇祯还是孙传庭,不管有没有转圜时间,粮饷是否充足,兵士训练是否足够,都只能东出潼关与李自成决一死战了。如果大明不战,等鞑靼攻破山海关,攻破北京城,仗就不要打了。因为要死崇祯死了的话,民心军心都必将瓦解,孙传庭就很难再轻松指挥秦军打仗了。因为皇上都没了,老百姓和将士们忠于谁呀?即便大明还有南明,但是陕西到北京一路广大地区的老百姓,在鞑靼或者李自成的统治下,能不臣服吗?老百姓那个不想过安稳的日子?

而狡猾坚韧的李自成也知道,自从松锦大战明军大败以后,明军精锐尽失,清军随时会攻进山海关。现在,明军比农民军更急,两头被夹功。李自成虽然在柿园之役冒险拼死一搏反败为胜了孙传庭的秦军,但是也再次尝到了孙传庭的打仗厉害,李自成不愿意再硬碰有火车营的孙传庭的秦军了。

于是,李自成改为以守为攻,静待战机,诱敌深入的战略。孙传庭不动,李自成他也不动。孙传庭动了,李自成就找机会和孙传庭决战。如果没有好机会,孙传庭动了,李自成也打算再次逃跑。

而李自成可等,崇祯和孙传庭却没有时间再等了,因为清军已经渐渐逼近了,山海关一破就是一马平川可以杀到北京城下。

而张献忠虽然和李自成不和,但是现在还不是和农民军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时候。等于张献忠反倒成为了南明攻击李自成的部分缓冲地带了。

所以崇祯和孙传庭只能寄望在大清攻破山海关之前,消灭李自成农民军,然后再马不停蹄的挥军山海关抵御皇太极的大清。

至于那时,孙传庭能不能够击败皇太极,那就是后话了。

潼关,北风。

孙传庭站在潼关城楼上,仰头望天,天上一片灰色。铁盔上的盔缨和披风在大风中飘扬。

在空中飘扬和卷腾着的盔缨和披风,因风势而起,因风歇而落,在即落之时又遇再起的风而又随风飘扬。

兵是大明的兵,将是大明的将,忠君报国是军人的职责。

孙传庭惆怅道:“我大明何至天时地利人和,都来与之作对,上苍何至逼大明于此啊。”

总兵白广恩身穿布面甲矮革靴,听督师一番话,忍不住,上前一步握拳说话。

白广恩怨道:“当年皇上要是让督师先斩杀李自成,再支援辽东,就不会有今日了。”

孙传庭扶着潼关墙头,半回头看着总兵白广恩,这位从松锦大战之后再次回陕西复从自己的总兵。

白广恩,初从混天猴为盗,后降明,镇压流寇,屡立战功。松山败后与清军战,亦有斩获。后从吴甡剿寇,骄悍不为所用,大掠回陕西,复从孙传庭办贼。

白广恩怨道:“在下最先为贼,是迫不得已,后降明在督师旗下,随督师南征北讨,连战连捷,这么多年,在下只佩服督师一人。”

孙传庭转回头看着潼关前的十万大军,神情惆帐回忆往事,嘴里念念有词、沉默镇静。

孙传庭正色道:“皇上是天子,臣是卒,天子要臣进,臣不可不进,天子要臣退,臣不可不退啊。”

白广恩怨道:“以强而收兵,以弱反而进兵,战和左右摇摆,实为败军之兆也。”

白广恩怨道:“想我十万精锐秦军,在洪承畴一众人等模模糊糊的指挥下,损失殆尽,在下只领着三千老秦军回归督师旗下啊。”

孙传庭再次紧闭双眼,仰天“唉”出一声。

孙传庭惆怅道:“当时要是多给臣一个月的时间,必能斩杀李自成,现在的结果是天意呀,过去之事,不说也罢了。”

孙传庭正色道:“皇上已经再三下旨催战,秦军现在不可不战,山海关危机,吾等不战,大明江山不敢想象了哪。”

总兵白广恩、高杰、牛成虎等,见督师如此,崇拜感动异常,一起俯首半跪于地,大喊。

众将大喊:“臣等愿誓死跟随督师,报效朝廷,决战沙场,马革里尸,在所不辞。”

潼关前的十万将士们,也一起奋勇呐喊了起来,声振寰宇。

十万将士呐喊:“保卫大明,决战沙场,保卫大明,决战沙场。”

听到将士们的心声,虽然他们都是新兵,却有保卫大明的勇气,并以此当成自己的责任,孙传庭也受到感染和鼓舞,一时双目放光。

孙传庭鼓气大喊:“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,一旦国破,便是家亡。”

孙传庭义正言辞道:“皇上,臣此战必斩闯贼,再剿灭满清鞑靼,报效皇上,光复我大明大好河山啊。”

十万将士们呐喊:“保卫大明,决战沙场,保卫大明,光复河山。”

崇祯十六年(一六四三年),八月。

李自成得知陕西明军出关的消息,同时檄左良玉西上,总兵陈永福、秦翼明分别将河南与四川兵互为犄角。发动了对李自成农民军的决战,此战明军倾巢而出誓要消灭李自成农民军。

李自成知道事态严重,稍有不慎必会身败而亡,十分重视。

李自成亲统二十万大军,北上河南迎敌。由于河南境内赤地千里,缺少粮草,守也没用。李自成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,把主力部队部署在郏县以南的地区。

李自成对孙传庭有深刻惧意,也为了避其锋芒、保存实力,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。放弃了潼关到郏县的广阔地带,陕西秦军一路上“势如破竹”,八月上旬占领洛阳,九月八日攻战汝州,农民军督尉四天王李养纯投降。

李养纯投降后向官军泄露秘密,给民军带来很大损失,他报告说:民军的老营在唐县,精锐部队在襄城,地方上任职的文武官员屯聚在宝丰。

孙传庭根据这个情报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行动。派总兵白广恩率二万秦军加一百门火车首先攻破宝丰,斩伪州牧陈可新等。然后派总兵高杰、牛成虎等率四万秦军加五百门火车挥师唐县,将安置在那里的农民军家属斩杀贻尽。

火车营虽然有两万辆,但并不是就有两万门火炮,火车上面装载火炮,车厢里存放士兵的衣服和粮食。而真实装有火炮的火车,只有一千余门,其余火车还分配了三千火枪营。

火车打仗时可以用来冲击骑兵,宿营时可以作为栅栏保证野战部队安全。行军时还可以作为后勤运输工具,对于长途行军打仗,有一定的好处。但是火车机动性差,在野战中往往容易吃亏,其防守和后勤的作要大于进攻的作用,在大规模的战事中自身难保,很可能会引发溃败,大规模发展火车,隐患也是显而易见的。

农民军受李养纯此内奸出卖,文武官员和家属们损失惨重,多有家属全家被屠者,李自成震惊不已,农民军士气大落。

高桂英、宋献策等一众谋士下到队伍中安慰将士,抚恤将士,农民军才重整旗鼓。

郏县,北风。

九月十四日,明军和李自成农民军主力在郏县开始激战。

两军相持,不敢轻战,互观敌阵,随机应变,转变阵势。

秦军十二万(李养纯投降带来约两万人),农民军二十万。

秦军列阵,鹤翼阵。孙传庭位于阵形中后,以重兵围护,左右张开如鹤的双翅。高杰领两万骑兵前列,牛成虎、李养纯领四万步军第二列,白广恩领两万火车营第三列,孙传庭领一万中军为第四列。高汝利、左光先领两万步军为左翼,陈永福领两万步军为右翼。

鹤翼阵战术思想:左右包抄。鹤翼阵要求大将应有较高的战术指挥能力,两翼张合自如,既可用于抄袭敌军两侧,又可合力夹击突入阵型中部之敌,大将本阵防卫应严,防止被敌突破;两翼应当机动灵活,密切协同,攻击猛烈。

农民军列阵,锋矢阵。李自成位于阵形中后,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,前锋张开呈箭头形状,也是属于进攻阵形。战术思想:“中央突破”。前锋张开的“箭头”可以抵御来自敌军两翼的压力,但进攻性稍差,阵形的弱点仍在尾侧。

农民军战阵共有四重,第一重是饥民八万,第二重是步军八万,第三重是骑兵二万,第四重是精锐骑兵二万。

此战如果孙传庭的秦军获胜,那么孙传庭势必不让李自成再有十几人躲回陕西商洛山的机会。那么明朝将有收复中原的可能,如果时间赶得上,皇太极的清军也难以攻入山海关。那时,将逐渐是明强清弱的局面,因为大明无后顾之忧后,财力、人力物力会源源不绝的支援宁愿或者山海关。但是,鞑靼却是消耗不起的。

不管鞑靼的骑兵再怎么勇猛,从人力上,就是死一个少一个,鞑靼全国不足百万人口,而大明有一亿左右的人口。

此战如果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获胜,那么大明的最后一支能够调动并保护崇祯的生力军将不复存在。大明将大厦将倾,北京将沦为大清和农民军抢夺的盘中餐。

而那时,辽东和陕西都失陷之后,饱受粮饷和瘟疫横行的京畿重地,包括北京城,都将自动瓦解,不攻自破。因为那时,军心民心已经不复存在了。

而被李自成张献忠隔断拖住的大明南方势力,与京畿重地之间也被切断了联系。尽管南方还有五十万以上的明军,但也支援不了崇祯,而被农民军死死拖延在南方。如果崇祯一死,势必是散沙一盘,不能团结、各有鬼心、互相攻伐、内杠不断。

郏县,北风。

李自成也知道今天是生死存亡的一战,输了就算没死,也会被张献忠消灭了吧。

农民军摆出的锋矢阵,箭头形状的前锋缓缓分开一条小道。

只见一白铠女将端骑一匹白马慢慢从容行出,她面颊红润饱满,狭长的凤眸炯炯有神,英姿飒爽,修长健美。高挺的瑶鼻,性感又厚的唇天生红嫩,尖圆的下巴珠圆玉润。气宇轩昂,一派大将风范,却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。

此人正是闯王李自成的夫人,高桂英。十几年的戎马生涯,不但没催她衰老,反而把她磨炼得愈加英姿飒爽。比李自成小三岁,今年芳龄三十四岁,正是女人最成熟的时刻。

高桂英端骑白马列在农民军阵前十步,按规定她会就此停止。结果她一手拉马缰绳,另一手用马鞭鞭打马臀催着白马又再向前,白马微举前足嘶叫两声又向前行了十马步。

高桂英娇喝:“汝等官军,杀我官吏,屠我家属,是为正道呼?”

高桂英坐下白马在十万秦军的面前,也有些惊怕而转动马身、马蹄顿足。高桂英骑在白马的背上,双手紧拉着马缰绳,控制着惊怕的白马,一副女中豪杰的风度。

高桂英娇喝:“大明腐败,东林乱政,天灾人祸,工商税轻,农民税重,一饷接饷,民可活呼?”

秦军军纪严明,不动如山、威立如林,层层叠叠、整整齐齐地阵列在高桂英眼前。明军无数张军旗在随风飘扬着,上面写着“明”

“孙”或者“秦”还有各位总兵的名号。

秦军前锋亦然分开一条小道,在十万秦军“哼哼”的呐喊声中,孙传庭头戴铁盔,身穿布面甲矮革靴,端坐一匹黑马慢慢行出来。

孙传庭来到阵前,横鞭子立马,不怒自威。

孙传庭愤慨道:“尔等乱民,趁乱作恶,天下涂炭,杀我百姓,捣我皇陵,水淹开封,罪不容诛也。”

高桂英娇喝:“只许官军作恶,而农民干忍受?只待凄死那天?”

孙传庭愤慨道:“纵然国有不足,现皇勤政节减,国民应当共勉,一起共度难关,何奈趁火打劫,只苦你一家否?”

孙传庭愤慨道:“满清鞑靼犯我辽东,覆巢之下安有完卵,一旦国破还有家否?汝等不思报效国家,汝等不思忠君爱国,汝等竟然趁乱作恶,满清入关善待汝等?”

高桂英娇喝:“休讲道理,饿死千万,病死千万,逼死千万,还待几万?”

孙传庭愤慨道:“不与贼多言,战场见分晓。”

高桂英娇喝:“是死与是活,刀尖见功夫。”

两人叫阵一通,不相上下,骑马归阵,两阵前锋,又恢阵型。

李自成军二十万大军摆出锋矢阵,开始向秦军开始前进。

孙传庭的十万秦军加两万降军也摆出鹤翼阵,开始向农民军前进。

一时间,双方杀气腾腾,尘烟滚滚,空中狂风不止,雨季将临。

李自成下令锋矢阵的前锋八万饥民首先发动进攻,八万人如山洪般铺天盖地而来,顿时杀声震天,气势逼人,层层叠叠如同一张巨型移动着的地毯。

秦军的鹤翼阵的前锋,是高杰率领的两万骑兵,与李自成有夺妻之仇,是李自成的死敌。

高杰恨透李自成,看着八万人开始冲杀过来,身经百战的高杰横刀立马、毫无惧意。

孙传庭看着八万人的前锋铺天盖地冲了过来,骑马在高地上镇定自若指挥。

待饥民达到火车营的射程范围时,下令第三列的白广恩的两万火车营,一千余门火炮分三段合击开炮。第一段火炮射击以后赶紧装填火药,第二段火炮接着开炮然后也装填,第三段火炮待第二段火炮射击后也开始射击然后装填,依次循环。

如果敌军再继续接近明军,那么火车营里还有三千火枪营随时准备,只等孙传庭一声令下。

震耳欲聋的连环炮声:“嘭嘭……嘭嘭嘭……嘭嘭嘭嘭……嘭嘭嘭嘭嘭嘭嘭嘭……”

炮声一声接一声响起,一颗颗炮弹飞出了炮管,射向了天空,再砸落进八万饥民群中然后爆炸,顿时死伤一片。

八万斗性正猛的饥民农民军,被火炮炸得,顿时粉身碎骨,鲜血染红大地,一排一排的倒下。农民军又接着一排一排的往前冲毫不惧死,鲜有哭喊之声。

这些饥民农民军知道,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再失去的了,也没有什么可以留念的了。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吃上饭而已,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推倒这个腐败的明朝。

八万饥民成百上千的的倒下,一千上万的减少,又一万一万、众志成城不惜死地红着眼地往前冲。

半个时辰以后。

传令兵道:“报督师,敌先锋还剩五万余。”

孙传庭道:“再探。”

又过了一会,传令兵再次来到孙传庭马前,俯首单膝跪下。

传令兵又道:“报督师,敌先锋还剩四万余。”

孙传庭正色道:“速命先锋高杰率本部两万骑兵发动进攻。”

传令兵正色道:“遵命。”

高杰看到已经逼近的数万农民军,一手拉紧马缰绳,两腿夹紧马肚子,高举大刀。

高杰大喊:“为了大明……为了督师……兄弟们冲啊……”

先锋高杰指挥着两万骑兵,开始如潮水一般的快速冲向四万农民军先锋,一瞬间便把那四万余连疲带伤的农民军冲得七零八落,进而混战起来。半个时辰以后,农民军先锋渐渐顶不住了。步军在骑兵的冲击力面前,就和白菜一般摧枯拉朽、一击即破。

李自成看着四万余先锋农民军与秦军先锋骑兵混战,知道在火车营和火枪营的杀伤下,先锋已成末势。

李自成令第二重八万老营步军向秦军开始冲锋,务必要拿下秦军的先锋高杰的两万骑兵。从而贯彻锋矢阵的战术思想:“中央突破”。

孙传庭见李自成的八万老营步军支援过来,如更大的浪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。

其势比之前的八万饥民农民军强大威猛得多。

孙传庭令牛成虎、李养纯率领的第二列四万步军增援先锋高杰。再命左翼的高汝利、左光先的两万步军,右翼的陈永福的两万步军,不可轻动,静待军令,违命者斩。

孙传庭又令自己的一万中军与两万火车营混为一军,火车并排到一起,组成了一道长长的防线,三千火枪营分配其中,只留数个活口。

两阵相拼,刀光剑影、杂声混乱、血光四溅,腥味浓厚、人吼马嘶、杀声震天。

李自成的八万老营步军加上三万余饥民农民军一共是十万余,与秦军的两万骑兵加四万秦军步军一共是六万,开始血战。

半个时辰后。

已经混杀成一片,喊声震天。死者漫山遍野,血流成渠,军器与尸冲于血渠,如解冰旋转而下……人的生命在每一瞬间都在几十上百过千的消逝,无数的农民军和秦军士兵一排一排的倒下,后面又接着一排一排的上来厮杀,不是你死就是我活,没有第二条选择了。

一名农民军正举刀要砍杀一名倒地的秦军士兵之时,又被突然增援而至的秦军骑兵所撞飞而出。

一名秦军士兵在农民军身后一刀将其穿腹之时,自己也接着被另一名农民军一刀砍掉脑袋。

一名落单的秦军骑兵被农民军的长枪包围,被乱枪戳死,死状悲惨壮烈。这名秦军士兵死前,身中插满十数长抢,满身喷血,最后垂首绝望的望了一眼身边不远处任然在厮杀的秦军同胞们,脑袋即刻也被农民军砍下。

秦军本阵,不动如山,威立如林,“明”、“孙”、“秦”等军旗,井井有条、层层叠叠、迎风飘扬。

高杰、牛成虎、李养纯率领着六万秦军在战阵中,与十万农民军搏杀拼命。

他们奋力地左冲右突,拼死一战,为了大明,为了督师,也为了自己能够活下来。

请点击这里继续阅读本文

色友点评 (1)

  • 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评论,注册用户会显示昵称,未注册用户会显示所在国家;
  • 本站崇尚言论自由,我们不设审查,但对以下情况零容忍,违反者会受到封号乃至封禁 IP 的处罚:
    • 发广告(任何出现他站网址或引导进入他站的都会被视为广告);
    • 暴力、仇恨或歧视言论;
    • 无意义的灌水;
    • 同一主题请以回复方式发表在一篇评论中,禁止发表多个评论影响其他色友阅读;
    • 收起戾气,文明讨论;
快速导航

当前网址二维码

复制当前网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