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十七年(一六四四年),正月。
西安,原秦王府。
傍晚,微风明月。
自从在西安称帝以后,李自成便入住原秦王府,因为历代西安的王宫早已在流淌的历史河流中被破坏殆尽。
现在西安最好的建筑就是秦王府了,自然就被李自成占为了已有,因为现在李自成已经是皇帝而不再是闯王了。
秦代以后的历代封王中,以“秦、晋、齐、楚”四个封号最为尊贵,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。
原来秦王府内庭正中的宫殿被改名为干清宫,作为李自成的寝宫,同时也是李自成批阅奏章和召见臣工们的所在。《易经》上说大哉干元,又说干为天,为君,坤为地,为后。故明朝修建皇宫,皇帝所居之宫取名为干清宫,皇后所居取名为坤宁宫。清与宁均是平安亨通之义,故两宫之间为交泰殿,盖取《易经》泰卦之义,象曰:天地交泰。
宫殿建置,分为前朝后宫,所谓前朝,是指皇极殿、中极殿、建极殿而言,统称为三大殿。后宫干清、坤宁,二宫之间,有一殿,名曰交泰殿,取干坤交泰之义。
开国大业时期,李自成晚上常常勤政至深夜,如果不去别的宫中,就传来一位妃子过来陪宿。
李自成一直没有自己的儿子,李过是李自成的侄子。李自成还有一名义子叫李双喜,双喜是从娃娃兵提拔起来的,后屡立战功得到李自成的赏识和相中,逐被李自成收为义子。(看精彩成人小说上《小黄书》:https://xchina.site)
李过与李双喜多年跟随李自成征战天下,屡立战功,对李自成忠心耿耿。
虽然李过与李自成的关系最是亲密,跟随李自成的时间也是最早。但是李过也没有自己的儿子,或许是因为不断的常年征战,李过没有时间去考虑个人的事情吧。所以李过也从娃娃兵里面,挑选一名最优秀的小将李来亨,把他收为了义子。
李来亨少年时因灾荒父母双亡,被路过的李自成农民军队伍收养,而被李过相中。
照理说,李自成自己没有儿子,是应该让李过以后继承自己的位子的。但是李自成想到李过也没有自己的儿子,那么以后又怎么传下呢?所以李自成在李过和李双喜之间,觉得更年轻的李双喜以后比较合适继承自己的大位。
昙花一现的许许多多农民军首领,因为常年征战,大多数没有自己的儿子。
就连好色如命的张献忠也没能生下儿子,于是也从娃娃兵里面培养出了四名养子。
他们的名字是,孙可望、李定国、刘文秀、艾能奇四人。
干清宫,大殿。
李自成、高皇后、宋献策、刘宗敏,李过、李双喜、高一功等文臣武将,围在一张长桌前商讨着国事战事。
桌上平放着一张,早前从官府中搜来的精绘明朝全国地图。地图旁置放着四盏烛台,烛台上的烛光明亮地映照着地图与他们的脸。
宋献策道:“我皇,奋起银川,兵威所至,壶浆竞迎。三秦底定,定国关中,兴师东渡,直捣燕京。指日牧野,马放华阳,长安定鼎,万民敬仰。”
刘宗敏哈哈一笑:“军师说的漂亮,本将虽听不太懂,但本将只管打仗,只要大哥,哦不……只要皇上一声令下,本将便冲锋杀阵,一往无前,哈哈。”
李自成知道刘宗敏是粗人一个,再说这么多年都大哥叫过来,现在虽然是皇帝了,却也不介意刘宗敏偶尔改不了口。
高皇后身穿紫黑凤袍,脚穿红色凤靴,云袖中伸出玉指,指点着桌上的明朝地图。自带光影效果的优雅脸型,充满韵味的乌黑凤眸深沉而静谧。更加上她神秘性感的声音,已经一派母仪天下的风度。
高皇后她的特殊天分,涵盖了男人的欲望,一直让李自成依靠迷恋她的心和她高挑健美的美体。高皇后一方面很自豪自己有能力能迷住李自成的心,另一方面高皇后也担心李自成无后,那么李自成的大位在身后应该传给谁呢?
在继承人方面,高皇后当然希望李自成能传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。而不是侄子或者养子,虽然李过和李来亨是非常的优秀,并对李自成忠心耿耿的将才。
高皇后一方面怪自己,没能给李自成生下一个儿子。一方面在李自成西安称帝以后,在当地积极主动地帮李自成,选了几位通情达理、温顺良善的年轻绝色作为妃子。如果这几位妃子,在日后表现优秀并得到李自成宠爱的话,高皇后再建议李自成考虑封她们做贵妃、皇贵妃。
高皇后正色道:“王朝兴废,民兆于心,败腐明朝,天数已尽。严刑重敛,民不堪命。我大顺,渡河南而削平豫楚,入关西而席卷三秦。安官抚民,设将防边,大业将定。”
李自成身穿灰色常服,脚穿龙靴,一脸兴奋之色,眼里闪烁着光彩不时看着众人,你讨我论。不时地,用手捋一捋唇上的山羊胡子。
李自成道:“洪承畴投降,孙传庭战死,崇祯左右再无有用之人。勋臣皆纨袴,昏庸之徒。纵有忠诚老臣,也怕于门户纷争,崇祯又多疑,不能有所作为。”
高皇后道:“这次东征北京,只带三十万人,号称五十万,为何不多带些人马去?”
李自成正色道:“近年以来,我大顺占领了陕西,河南、湖广、山西,又向东逼进山东境内,哪儿不需要兵?原来有几十万人马,不分散还行,一分散就力量薄弱了。”
几个人静静的认真倾听李自成说着,每个人的脸上都聚精会神,心事重重。
李自成正色道:“大顺军离开湖广以后,德天府、承天府、襄阳府分散了很多兵力。现在湖广、河南的许多府、州、县局势也不很稳,许多人都在左顾右盼,伺机而动,能够反叛,他们会反叛的。”
李自成正色道:“朕当然想多带些兵东征北京呀,问题是兵力不够,无钱养兵呀。各地城乡残破,灾荒遍地。养兵多了,老百姓负担沉重,更是没办法活下去。那么他们就会起来反对我大顺,到那个时候,北京不但还没有攻下,我们后方就已经乱起来了。”
宋献策道:“北京兵力空虚,三大营名存实亡,不堪一击,各地纵有勤王之师,但远水不解近渴。眼下我大顺三十万大军东征,还怕不能一战攻克北京吗?”
高皇后正色道:“现在都以为鞑靼只敢侵犯明朝,未必敢与我大顺为敌。我听说,皇太极于去秋突然病亡,多尔衮拥立顺治登极,自居摄政,诸王多有不服。
现在都认为鞑靼正是国有新丧,朝政不稳,决不会出兵南犯。”
高皇后俯身,一手移动烛台,一手从云袖中伸出,用食指一点地图上辽东的部分,凤眸在地图和众人脸上来回扫动一下。
高皇后正色道:“如今大顺东征大明,不管是大顺军兵临城下,鹬蚌相持。
或者是攻破北京,立脚未固,都是多尔衮进兵南下的大好机会。他岂会坐守?所以我看,十之七八虏骑要南下,这是大顺军真正的劲敌,其力量远非明朝可比。”
李自成点点头正色道:“目前,吴三挂在山海卫驻军,虽为我朝肘腋之患,但是前进不能,退无所据,实际不足为虑。可虑者不是吴三桂,而是鞑靼。我军初到北京立脚未稳之时,万一鞑靼乘机入塞,而吴三桂与之勾结,必为大患,不能不防。而那时,我兵员必定有所消减,疲军怎胜锐军?”
宋献策正色道:“那么,吴三桂此人,将会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点,我们必须要重视山海关方面的一切动向。”
李自成正色道:“自古,大爱乃爱天下,大仁必舍小义,王者之仁义,与普通百姓的仁义大不一样。所谓王者,民心安稳,社稷昌盛,才乃苍生之幸,国家之福。”
李自成正色道:“今后要是一路顺利打到了北京城下,那么必定还会死很多的人。但是为了推翻腐败的朝廷,解救天下黎民,这些牺牲是必须的,也是在所难免的啊。”
大顺的关键人物在干清宫大殿里,一直讨论了良久,才散会各自归府。
原秦王府,干清宫。
深夜,暖阁。
李自成穿着白色睡衣靠在龙榻上,高皇后也穿着丝绸睡衣坐在床边,玉手里端着一碗莲藕筒骨汤,正冒着袅袅热气。
高皇后一只玉手捻着白玉汤勺,一勺一勺的喂着李自成吃汤。
高皇后披散着长长中分的漆黑云发,巧笑嫣然的看着李自成一口一口吃着自己亲手喂过去的汤水。
高皇后笑道:“皇上要是进了那北京的紫禁城中,但凡看见有出众的美人,不妨选几名封她们做妃子服侍皇上。日后咱们大顺朝的后宫中呀,同样也需要妃嫔成群,臣妾可不敢专宠呢。”
李自成不明白高皇后的话,是真心还是假意,沉默不语地张口吃高皇后喂过来的汤水。
高皇后一则深深明白,自古皇帝除正宫之外,还有各种名号的妃、嫔同侍后宫。从周公制礼就是如此,二则她也盼望这些美人中,有人能为大顺朝早生皇子,早生太子。那样一来,大顺的皇帝就能代代相传下去了。
李自成喝完莲藕筒骨汤,打了一个饱嗝。高皇后放下金做的碗和白玉汤勺,唤宫女们拿下去。
高皇后又拿起刺绣着鸳鸯戏水的白丝巾,慢慢的帮李自成擦干净嘴巴。高皇后刘海后的凤眸在高挺的瑶鼻衬托下,笑盈盈地盯着李自成的眼睛。微笑着的红唇微分,露出整齐洁白的贝齿,上下两排贝齿之间,细长的香舌快速舔过上边性感红唇,呵出阵阵口香。
李自成被高皇后这一下,迷得晕头转向,下体的睡裤顶了起来,想要扑倒高皇后行云雨之事。
穿着丝绸睡衣的高皇后嬉笑一声“唉……”巧妙优雅的躲开李自成的虎扑,在龙榻边站了起来。
高皇后调戏道:“嗯……皇上……等奴家住进那北京的紫禁城……再好好的侍候……皇上您……”
李自成不悦道:“怎么,皇后现在不愿意?”
高皇后微笑道:“奴家哪敢不愿意,只是皇上东征在即,恐皇上精气泄于奴身,东征时啊,可没了精神了呀。”
李自成一听高皇后缓缓道来,习惯性的自拍脑门,恍然大悟。原来皇后是为大顺的天下着想,李自成感觉心里暖暖的。十几年一路过来,高桂英一直夫唱妇随跟在自己的身边。不管是在马上打仗还是保命逃命,或是床上高桂英野性香艳的刺激,李自成都已经离不开高桂英这个女人了。
因为当喜欢一个女人再到爱一个女人,最终爱成为了一种舍不掉的习惯时,这位女人就已经成为了这男人生命的一部分了。好比崇祯对于田贵妃那样,从某种角度来说,这样的女人虽然最终逝世了,但是她却成为了最成功的女人。因为她抓住了男人最重要的东西,这个东西就叫做男人的“心”!
李自成哈哈一笑道:“朕登极之后,不愿再有恶战,打算偃武修文,使天下永享太平之福。”
高皇后浅笑道:“臣妾也期盼着那一天的到来,到时候,皇上想怎么弄奴家,就让皇上怎么地弄……”
两人开怀相视一笑,李自成喜气洋洋的下得床来,拦腰抱起高皇后的高挑健美肉体。再小心地把高皇后躺在龙榻上,又帮她盖上金丝锦被。李自成笑着俯视一会高皇后,她也回以甜蜜的微笑。那笑容中包含了寻常夫妻所没有的内容,那是十几年同生共死、患难与共产生的情义。
李自成笑道:“十几年了,当初的逃犯成了今天的大顺皇帝。你在我最落魄的时候嫁给我,一直不离不弃,尽力辅助我打天下,真乃女中豪杰也。”
高皇后回以“呵呵”一笑,细长洁白的玉手轻轻慢慢地掀开金丝锦被一角,露出自己丝绸睡衣下朦朦胧胧地高挑健美肉体,丰满的酥胸、细窄的蛇腰、高翘的圆臀、修长的玉腿,美艳无方、一览无遗。
高皇后身上散发出阵阵清雅的香味,飘入李自成的鼻子里,印入他神经中枢的最深处。
高皇后笑道:“皇上,还不上床来歇息,明天就是东征的日子了。”
李自成又是哈哈一笑,快速灵敏的钻入金丝锦被,紧紧的搂住高皇后。但是他没有做进一步行动,两人相视一笑,亲了一下小嘴,迎面而睡、互搂交颈一同进入了梦乡之中。
大顺誓师,东征北京。
此时的大顺军已经今非昔比,军事实力已经发展到拥兵百万。现在的大顺军已经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,几乎集天下军事实力于一身,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。
所到之处无不是摧枯拉朽,节节胜利。
大顺军虽然号称百万,但都是拖家带口,还有兵力分散。因为南明还有几十万大军想要营救崇祯帝,而李自成和张献忠关系也不好,一直不和,互有吞并之心,李自成也必须防备。
李自成在南明的军力不但要对持南明,还要防备张献忠反复无常的倒戈一击。
占领西安以后,李自成立即部署扫除明政府在西北地区的各个据点,自率由李过所部后营和刘芳亮所部左营,向北追击明总兵高杰部官军,夺取陕北;田见秀率部南下汉中,追击明总兵高汝利部;派刘宗敏、贺锦、袁宗第等西向追击白广恩部官军,攻取宁夏、甘肃、西宁等地。
左良玉见大顺军主力已经移到西北,并开始了向山西进兵,就企图夺取湖北的荆州、承天、德安,襄阳四府;河南的地主武装刘洪起、沈万登也发动叛乱,颠覆了汝宁等地的大顺地方政权;负隅于郧阳的明官军亦猖獗一时,直接威胁到襄阳的安全。为了保证后方的稳定,李自成遂调袁宗第部经商洛地区驰赴襄阳,协助当地驻军迎头痛击左良玉等部来犯之敌。接着又移师河南,粉碎了刘洪起等人的叛乱,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判乱活动,稳定了大顺政权对湖北四府和河南地区的统治。
所以,大顺军有许多兵马,陆续驻守到,河南、荆襄一带。
大顺军尽管声势浩大,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中心,喜则合,怒则去,互不统辖。
之前一直是流寇那样存在着,偶然地消灭了孙传庭的秦军以后,占领陕西。
大顺军收编了大量明朝降兵接纳了大批流民,队伍中三教九流成分极其复杂。李自成在家乡西安站稳脚跟后,才开始在陕西四处驻军建立根据地。但是大顺军短短的三个月的时间下,不能建立起完善的后勤部门和措施,所以兵力快速增长的同时,这些部队的给养成了很大的问题。
如果此时李自成停下用几年时间编练军队,发展生产,加强大顺军地方政权建设,建立起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,那样才实为上策也。
但是清军随时可能攻破山海关,抢先攻占北京城,那样一来大顺军就丢失掉了政治和军事先机,所以李自成东征北京,势在必行。
正月的天气,寒冷无比,天空一片灰蒙蒙,飘着无数雪花,呼啸的北风刮着西安城前整整齐齐阵列着的三十万大顺军。
遥想去年,崇祯十六年(一六四三年),孙传庭在潼关誓师讨伐李自成时,十万秦军阵列在潼关的壮阔威武场面。而如今,只过了几个月,阵列在西安城前的大顺军已经急剧增加到三十万大军。可见老百姓受不了腐败的明朝了,只要有人出头反明,老百姓便群起应之。
西安城楼。
李自成身穿白底黑边的棉甲,肩挂披风,头戴铁盔,盔缨随风飘扬,脚穿矮革靴。
李自成俯视着西安城下三十万身穿棉甲的大顺军,他们威武雄壮、如山似塔、威风凛凛,英姿飒爽,一派雄心壮志的景象。
大顺军如同无数块划分好的正方体,鳞次节比,井井有条、威武雄壮。
各将,各营,各军的旗帜迎风飘扬,井井有条、层层叠叠。在满天雪花的空中,不断的随风舞动。
雪花从天空中不断飘落,但是大顺军军纪严明,没有一名士兵移动分毫。
西安城楼上,旗帜飘摇,精兵林立,李自成站在最前面的位置。
李自成的身后立着,皇后高桂英,权将军刘宗敏,亳侯李过,威武将军高一功,开国大军师宋献策,大将李双喜、刘芳亮等一众文臣武将。
李自成与皇后高桂英正色对视一眼,神情凝重的看着城下整整齐齐阵列着的三十万大顺军。
李自成呐喊:“明已将亡,大顺将兴,推翻暴明,救我黎民!”
大顺将士呐喊:“推翻暴明,救我黎民,大顺必胜,大顺必胜!”
三十万人的呐喊,直冲云霄、声震百里、地动山摇、气宇轩昂。
其声震惊西安城楼瓦顶上歇息的一只巨型黑雕,黑雕振翅急翔升空,在空中盘旋三圈,朝着东北方向的京师飞去。
黑雕收束利爪、展翅高飞,其形之巨,翅展两米、鹰视狼顾,让百万将士仰首而望、叹为观止。
李自成借机大喊:“神雕壮我大顺,率先伐明去亦!”百万大军为之哗然、振奋无比!
大顺将士呐喊:“大顺必胜……大顺必胜……必胜……吼吼……必胜……”
城楼上的李自成看见军心振奋,勇武可嘉,露出了志得意满、踌躇满志的笑容。
李自成踌躇满志道:“谁还能……挡住我李自成……谁还能挡住大顺军……一统天下的壮志豪情……”
李自成身后的文臣武将们听到皇上这么说,一起附和的开怀大笑了起来。
黑雕一路往东北急翔,由禹门口东越黄河,取道山西,飞越平阳、汾州。
黑雕一刻不停,鹰眼中泪光利光辗转反侧,迎着呼啸的北风和满天飘舞的正月雪花,奋力的扇动巨翅御风破雪、急速飞行。
飞掠到黒雕身边的雪花,被不停大力扇动着的巨翅,打得七零八落、溅散开来。
黑雕在天空不时翻转着鹰身,穿过高大参天槐树的树干缝隙,再平稳鹰身继续飞行,又飞越太原、忻州。
阵阵更强烈的风雪向黑雕无情袭来,想要阻止它前进的道路,黑雕利眼放光,加倍鼓巨翅迎难而上,又飞越积极备战的代州、宁武关。
迎着风雪而行的黑雕,一刻不停。心事重重,又飞越居庸关、昌平,掠过宣府。
途径一千余公里,星夜兼程、展翅高飞、一路御风破雪、所向披靡,北京城已经展现在眼前。
历史文化悠久的北京城,从天上俯视下去,在这天地间也只不过一小块而已。
黒雕达到北京城上空,黑雕顾不上俯视城里的一切景象,拖着疲累的鹰身,用力收紧利爪,又直飞紫禁城午门。
此时的北京城,正处于孙传庭战死和李自成东征的恐慌下,人心惶惶。瘟疫刚刚平息过去,人口大量死亡百废待兴、奄奄一息、清冷无比。
将士们粮饷久久发不下来,将士们大多毫无斗志、志消气沉,等待着命运的抉择一般。
黑雕悬飞于午门,鹰眼里噙着泪光,环顾紫禁城一周。继续向干清宫方向飞去,飞越皇极殿、中极殿、建极殿,掠过干清门,干清宫已经展现在眼前了。
黑雕最后围着干清宫在高空中盘旋三圈,悲鸣数声、鹰泪滴落,再闭双眼、展翅一飞冲天,插入云里、再无所踪。
黒雕啊,黒雕,一只鸟尚懂得感情、义气,为何华夏几千年来,人却少有长进呢?
干清宫大殿,早朝。
此时的干清宫里,大殿里周皇后正代替崇祯帝升朝。崇祯已经被一连串的噩耗损伤了身心,已经病倒在暖阁的龙榻上。懿安皇后,坤兴公主、陈圆圆等人正照看着病榻上的崇祯帝。
周皇后头戴九龙四凤冠身穿金黄袆衣,三寸金莲穿紫云尖口高跟弓鞋,庄严宝相、母仪天下地坐在盘龙宝座上,有条不絮地与臣工们商讨国事。
这个宝座,原来是只有皇上才可以坐的。但是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,也是国家的难日,崇祯特许周皇后代替自己早朝。周皇后在暖阁中已经记下了,崇祯交代她要说的话,崇祯恩准周皇后可以在合理的情况下,可以自主发言。
御座背后有太监执着伞、扇,御座旁边站立着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。御座前不远,两尊一人高的古铜仙鹤香炉袅袅地冒着细烟,满殿里飘着异香,殿外肃立着两行锦衣仪卫。
朝堂上,臣工们的阵容早已不如以前了,人才凋零、志气消沉,统帅之才早已不复存在。像周遇吉这样的大将之才,虽然于崇祯十五年冬季,接替了刚刚被崇祯处死的许定国出任山西总兵官。但是提拔的太晚了,上任一年以后,孙传庭就在崇祯十六年于潼关战死。所以基本没有什么时间给周遇吉去准备一切,崇祯也是私下里悔恨自己为何不早点发现周遇吉这样的将才啊!
袁崇焕已于崇祯三年(一六三零年),被崇祯凌迟处死,年四十六岁。
卢象升已于崇祯十二年(一六三九年),在巨鹿贾庄抗清战死,年三十九岁。
杨祠昌已于崇祯十四年(一六四一年),抗张献忠过程中惊惧交加病死,年五十三岁。
洪承畴已于崇祯十五年(一六四二年),被左右掣肘,战败降清,时年(一六四四年)五十一岁。
陈新甲已于崇祯十五年(一六四二年),因泄露议和并致使七位亲王遇害被斩,年五十余岁。
孙传庭已于崇祯十六年(一六四三年),抗李自成战死潼关,年五十岁。
周延儒已于崇祯十六年(一六四三年),假传捷报蒙骗崇祯帝,被赐死,年五十岁。
此时,朝堂上还立着:京营总督李国祯,大学士李建泰,大学士范景文,户部尚书倪元璐,左都御史李邦华,副都御史施邦昭。大理寺卿凌义渠,兵部右侍郎王家彦,刑部右侍郎孟兆祥,太长寺少卿吴麟征,左庶子周凤翔。检讨汪伟,户部给事中吴甘来,御史王章,御史陈良谟。
御史陈纯德、赵馔,太仆寺丞申佳允,吏部员外许直,兵部郎中成德。
兵部员外金铉,光禄寺署丞于腾蛟,新乐侯刘文炳,左都督文耀,驸马巩永固。
惠安伯张庆臻,宣城伯卫时春,锦衣卫都指挥王国兴,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,锦衣卫千户高文采。
顺天府知事陈贞达,副兵马司姚成,中书舍人宋天显、滕之所、阮文贵,经历张应选,阳和卫经历毛维、张儒士、张世禧,等一众臣工。
早朝已过了半个时辰。
周皇后拿出崇祯的谕旨念道:“朕登基以来,未离京半步,此时避祸南迁,无异于逃亡。朕一旦离开,军心与民心,必顿时瓦解,山海关立破亦。再说,朕也不信江南半壁,就能保住大明,朕一步不退,寸土不让,与京城共存亡。朕,宁可战而死,绝不退而生。”
臣工们听完周皇后念完崇祯帝的谕旨,哗然一片,有的臣工附议,有的臣工提议迁都南京方为上策。
京营总督李国祯出列奏道:“南京本我大明陪都,皇宫依旧六部俱在,江南各省粮饷可支,尚有万里长江在前,足能保住大明半壁江山。待养精蓄锐后,再挥师北上,剿灭闯贼和鞑子,实为上策啊。”
众臣工一起附议李国祯,周皇后端庄从容地坐在宝座上倾听着,一派顾盼生辉、母仪天下的气质。
周皇后从容道:“闯贼佣兵百万,漫山遍野而来,抵御闯贼和满清,国库早已空虚耗尽,皇上的内帑早已全部拿出来剿贼了,迁都的银子从何而来?”
听周皇后这么一说,臣工们又一片哗然,都说自己没有钱,连俸禄都捐出来了。
顺天府知事陈贞达上前奏道:“臣还记得,凤阳被闯贼打破,福王被俘的时候,王府里有一千二百多万两银子,尽落入逆贼手里。滁州失陷,襄王死难时,又有九百多万两的私银落入逆贼手里。大江南北的豪绅巨富,只要被逆贼抓着,无不是金山银海,落入逆贼手里而成为逆饷啊。”
大学士李建泰奏道:“时至今日,王公贵族们,再不拿出私银来救国,难道要留着助逆吗?兵丁可以从民间征召,但是军饷只能从皇亲国戚们哪里来呀!否则就是把民往死里逼,不是逼他们都助贼了吗?”
国难当头,崇祯号召臣工们拿出私银,捐助国家讨贼。臣工们互相推诿,都说自己没有钱,他们心里清楚,如果谁拿出银子出来,拿的越多就证明自己越贪,于是都说自己已经穷的叮当响了,结果捐来捐去朝廷一共才收得助饷二十万两白银而已。
其间,王承恩冒险勇于向崇祯坦诚自己贪污的罪行,气的崇祯大怒,王承恩归还了一千余万两白银回国库。周皇后也大义灭亲检举自己的父亲周奎,家藏巨富,准备携款逃南京,崇祯命抄其家亦得数百万两白银归国库。
崇祯还带头捐款,内帑由前几年由王承恩呈报上来的两千多万两,到崇祯十七年只剩下两百多万两了。国库、内帑早已空虚,尽管冒着民怨沸腾的情况下,加饷不断依然还是被战事搞得入不敷出。
但是崇祯的捐款助饷依然没有停止,又从这两百多万两里拿出两百五十万两助饷,内帑如今只剩下二三十万两了。
周皇后伤感道:“国难当头,臣工们应该共赴国难,拿出私银为国分忧,好助我大明光复河山,要是让逆贼继续打来,大明和老百姓将会生灵涂炭。”
周皇后九龙四凤冠下的尊贵容颜,略显憔悴、红唇失色,凤眸湿润地瞧着满朝畏畏缩缩的臣工们,心中悲叹着大明的气运。
身穿袆衣的周皇后端坐在盘龙宝座上,云袖中的玉手交叠放在大腿上,不时的轻移着螓首,和臣工们商讨着国事。
小半个时辰过去了。
周皇后庄严道:“遥想当年,洪武永乐两朝,大明何等兴旺,洪武帝贫寒出身,却能集合天下义军,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,创建天朝之大业。”
周皇后讲完话,话口停顿了一下,轻移螓首视察臣工们的反应,每一个能观察到的臣工,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周皇后看在眼里、瞧在心里。
周皇后接着道:“永乐帝迁都北京,五征漠北,制永乐大典,遣海船纵横四海,恩威天下,那时大明是如日当空,光照寰宇,万国来朝啊。”
周皇后凤眸射出母仪天下威严的目光,头戴九龙四凤冠身穿金黄袆衣的身子缓缓优雅地站了起来。轻移莲步到御座前方五层台阶前,从云袖中伸出玉手扶在汉白玉栏杆上。
国难当头,妆容自然收敛,周皇后只略施薄妆。只见细长玉手上的长长美甲未沾任何蔻丹,但也显得珠圆玉润般的柔美。
周皇后摆动高挑柔弱的身子时,肩上的长长云肩便轻轻的晃动两下,九龙四凤冠上的奇珍异宝也释放出珠光宝气、丁佩之声。
周皇后庄严道:“为何这十几年来,总是贼寇不断,天灾人祸此起彼伏,朝廷税赋难支,各省民怨沸腾,以前你们还可以说魏忠贤乱政,如今时过境迁,为何大明依然还是步步维艰呢?是皇上昏庸还是汝等无能?”
臣工们听到周皇后危言耸听的言论,全部跪伏于地,老脸通红,哑口无言、胆战心惊、浑身发抖。
臣工们悲哀道:“臣等,有负国恩,有负皇上,臣罪该万死,皇后娘娘息怒,皇后娘娘息怒。”
周皇后单手扶着汉白玉栏杆,本来身体就高挑柔弱,看着皇上整天悲痛欲绝,周皇后也感同身受、身体抱恙。但是性格严谨的周皇后,在人们面前永远都表现出母仪天下的威仪。
周皇后正色道:“皇上如今每天布衣减食,身体每况不佳。却依然坚持清晨既起,亲力亲为,不厌其烦批阅大量奏章。臣工们应该感同身受,以此为榜样,尽心尽力为国分忧、为国尽力,好助我大明重振江山呀。”
臣工们跪伏于地惭愧道:“臣等谨记皇后娘娘的教诲,必当竭尽全力,报效国家,重振大明,报效国家,重振大明。”
朝堂上,臣工们渐渐传出一片此起彼伏地低哭声,不知道是为大明今日的祸难痛心而哭,还是担心明日自己的脑袋是否还在而哭。
周皇后凤眸里的眼珠子缓缓有力的左右划动着,眼神在不察觉间凌厉无比。
看着这一群只知道哭哭啼啼地臣工们,周皇后内心里万分的焦急失望和感慨,但如今也只能靠他们来维持这个朝政了。周皇后无奈的仰首闭上眼又睁开凤眸,无心地看了一眼干清宫大殿顶部的华贵装潢。
接着周皇后便转身往暖阁走去,宫女太监们赶紧紧随其后。
一直看似无动于衷的王承恩见机行事,上前两步面向着臣工们,脸上一片平静无波。
王承恩尖尖的嗓音道:“退朝……”
臣工们正色道:“臣等……恭送皇后娘娘……千岁千岁千千岁……”
周皇后保持着母仪天下的风度,轻移莲步走向暖阁,在王承恩与宫女太监们的跟随下,看望崇祯帝去了。
臣工们在周皇后走入暖阁以后,也有条不絮的如潮水般退去,只听见一阵衣袖摩擦声和走路声。
一会儿,干清宫大殿里,再次回复宁静,变的静悄悄起来。
崇祯十七年(一六四四年),三月。
李自成率三十万大军在沙涡口造船三千,并征集民船万余,由禹门口东渡黄河,取道山西,直指京师。
李自成留下高一功(高皇后的弟弟),让他留守陕北,发展根据地,并为前线筹备粮饷物资。
色友点评 (1)